据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最新半年报统计,2010年上半年,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金额达到201亿元,仅半年就已经接近2009年全年成交数额。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深入、股市不断寻底的今天,艺术品市场似乎成为了中国财富人群的另一片投资绿洲。
2010年春季拍卖场上,一张画幅3米的当代油画,以3700万元的天价让人们见证了拍卖场的火热。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,藏家用1000元外汇券便从艺术家手中购得了此画。 艺术品市场上掷千金得万金的故事比比皆是。这个曾经在普通人眼中高深莫测、遥不可及的市场,如今华丽高调地出现在大众面前,并凭借其难以抵挡的高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财富人群。
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,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国内财富人群中,艺术品投资在理财投资排名中,已经从2008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四位。在北京、上海,已经位列第三,仅次于房地产、股票。而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人收藏。200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,来自国内的买家数量已占到21%。其购买主体从行业背景来说,主要集中在金融、房地产、能源、高科技等近年来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领域。其中金融投资行业背景的私人收藏占57.7%,名列国内各行业之首。从购买力分布区域来讲,沿海城市不再是一枝独秀。陕西、甘肃、新疆等西部重点省区,以及山西、内蒙古等能源大省的购买力在显著提高。
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力认为,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逆势上扬,并不是像很多媒体上的说法,因为股市楼市不好了钱才涌进艺术品市场,这不是主流。实际上,从2003年开始,个人财富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,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或机构买家开始关注艺术,他们进入市场,把购买艺术品看做一种平衡投资的新理财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,艺术品投资概念也开始生成。
虽然刚进入市场的人很多都抱着一种玩票、挣快钱的心态。不过在赵力看来,不管是收藏还是投资,财富人群进入市场的方式并不重要,“艺术品不同于股票、房子,它有很强的精神吸附力,其效果比恋爱持久。”此外,财富人群也有文化需求,收藏家徐龙森曾经问过一些老板为什么有兴趣投资艺术品,“其中一个人告诉我,自己现在很尴尬,钱很多,但孩子们生活的文化品质不够,希望能为家里增加艺术氛围,挂些好东西,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,这样未来的生活也会比较健康。”
随着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,精神需求的地位日益凸显。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似乎道破了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巨大空间。李冰认为,作为商人嗅到市锄遇,谋定而动,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敏感,无可厚非。“我身边有几个浙商朋友,早在艺术品市场要起来的时候,他们并没有急着入场,而是开始潜心读美术史、研究艺术品。等他们研究到一定程度,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断时,他们的出手速度将非常快。事实上,这波热潮就已经有人进入了。”
从事了多年当代艺术品收藏的李冰向笔者感慨:“这就好比赛跑,如果以百米为一个目标的话,你认为你已经跑出去50米了,但后起来的人一样可以超过你,因为他速度比你快。他们拥有强大的资金链和魄力,进入市场的目标也高,只要他们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断,见到好东西就出手,几件入囊以后,明天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大收藏家就不是我了。当然这对于市场是好事。”
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其日益开放的全球视野,导致了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并催生了一批批新的富裕阶层。他们凭借其特有的商业敏感进入艺术品市场,从最初的原始积累,到个人的物质满足,再到最终的回馈社会。与在股票、楼市打拼的投资者不同,笔者在一些艺术品市场的藏家身上都看到了一种对社会责任的追求。
“我相信未来几年,企业家、机构与艺术的结合还会越来越多。未来会出现若干个大的投资者进入当代艺术品市场,随着一次次换手,价钱会越来越高,直到全部进入到终极收藏家手里,最终反哺社会。”李冰口中的终极收藏家,很大程度上是指在金融、能源等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后转投艺术品市场的人。他们有自己的“造血”系统,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拍卖已经购得的艺术品。
李冰认为,很多收藏家都会经历一个心理演变过程。最初无论是出于投资还是出于兴趣进入的人,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、收藏,开始产生真正的爱好,藏家开始与艺术品产生了个人交流。当收藏到一定程度时,收藏行为便会给藏家带来社会地位,开始变成一种公共行为。由于他已经研读了美术史、文化史,意识到了其艺术品对社会的意义,因此很多收藏家最终会选择不再把自己的藏品投入市场,而是选择永久保留建立个人的美术馆,或者将艺术品捐献国家。
艺术品拍卖市场连连破亿是崩溃前兆?
天大热,艺术品收藏也跟着大火。今天,持续火爆了3天的2010西泠春拍成交额再创新高,截止记者傍晚发稿时已突破5个亿。
这场号称西泠拍卖成立6年来规模最大的拍卖会,共由18个专场、2800余件艺术珍品组成,首推的陈子庄书画专场、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专场和中国书画成扇专场,都达到100%的成交率。
“在炒房、炒股、炒金之后,人们开始纷纷加入爆炒艺术品的队伍。”不少行家大呼:艺术品价格大幅飙升,泡沫已经形成。
不仅是浙江,纵观整个2010年中国艺术品春拍市场,“创下纪录”“天价”等字眼频频出现,而众多拍卖公司仅这一个季度的成交额就相当于以往全年的成交额,比如嘉德拍出21.28亿元,保利更是超过33亿元。
自去年中国书画突破了亿元的心理界线后,今年春拍的中国书画珍宝也齐力向亿元冲刺。在6月5日收槌的保利春拍,同时诞生3件亿元中国书画拍品。其中黄庭坚的《砥柱铭》更是以4.368亿元成交,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中国艺术品。在紧接着的“中国古代书画”专场中,王蒙的《秋山萧寺图》拍出了1.366亿元,钱维城的《雁荡图》拍出了1.299亿元的天价。而在5月17日,中国嘉德拍卖的张大千《爱痕湖》以人民币1.008亿元成交,这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新的里程碑。
人们不觉很奇怪,艺术品一路飙升至亿元时代,是发展了17年的中国拍场逐渐累积出来的必然现象,还是中国书画价值的理性上涨、正常价位的回归?抑或是一种大跃进的上扬?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多地掺杂了市场炒作行为。
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分析,艺术品升值是必然趋势,但我们觉得还没有到亿元阶段。不管是黄庭坚的《砥柱铭》拍出4亿多,还是去年吴彬、曾巩、徐扬这几件亿元作品,我们都质疑它们是否真的成交了。这一切还不透明。而在真实成交状况未知的情况下,来谈是否物有所值,是否有炒作行为,所有的判断都是不真实的。
还有藏家分析道,中国艺术品市场到了亿元时代感觉有点突然,相比之下,在西方,艺术品拍到亿元是几十年才完成的,这可能与中国艺术品市场还不是很健全有关。现在艺术品市场已经被公认为是继楼市、股市之后的另一投资领域。在被视为投资手段的过程中,艺术品市场会有炒作等人为因素。中国当代艺术品这些年风行海外,一位当代艺术家一幅画在海外卖百万美元,这样的市场谁能相信它是正常的?
收藏家马未都说过:“艺术品作为人生消费是顶级的消费品,作为投资却是顶级风险的投资品。”有业内人士表示,拍卖市场连连“破亿”值得警惕,一个又一个的天价背后,是资本的炒作,也是崩溃的前兆。
并非没有前车之鉴,20世纪80年代,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前夜,艺术收藏品被疯狂炒作,1990年前后,日本购买世界名画的资金达到33亿美元,日本购买书画艺术品的资金占当时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比重高达33%。但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,当时银行里书画堆积如山,出售价不足购入价的1/5。
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?这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,但是在今天,当艺术和金钱等同的时候,这却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事情。
艺术品的价值,首先在于艺术水平。它是人们思考、审美的创作,以金钱来衡量并非不可以,但是必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,艺术是因,金钱是果。现在的问题则是因果颠倒,因为金钱,所以艺术。艺术品的价值,还在于文化的传承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把艺术品当做一件商品来炒作,其实早就背离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所在,艺术品只不过是富人们玩弄资本的一个道具而已。
吴冠中曾说,市场的心电图不准确,卖得高的,不见得作品是好的。很多是炒作出来的。
殷鉴不远,现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当初的日本何其相似,拍家们不惜代价地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收入囊中。不远的未来,这些高价“商品”命运如何,耐人寻味。(文/刘慧)
【声明:以上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,不代表本网观点】